[攝影雜談]袖珍型的輕型相機-Olympus XA開箱。


這台是Olympus XA,搭配A9M閃燈。
是從英國ebay挖來的,外觀有些不美觀,但是拍照下來感覺尚稱完好,無傷大雅。




Olympus XA這一系列一共有四台,XA、XA1、XA2、XA3、XA4,閃燈有A16,A11,A9M,A1L。
備註,閃燈A1L也相當難找,他是給XA4搭配用的,所以稍微弱一些。




XA具有疊影對焦(RF=rangefinder electronic)加上估焦形式,而XA1~XA3則是估焦(區段對焦),這次之所以選擇XA這台相機,主要還是因為它有RF,這跟我之前Olympus 35ED一樣,可以體驗疊影對焦的樂趣,另外它只有225g,比起35ED(4百多g)算是輕多了,所以主要是想讓它當另一種隨身機,不過是手動的。(LT則為250g,不過由於LT是AF,開機較慢)








來簡單介紹一下規格:
它的鏡頭是35mm,f2.8的F.zuiko六片五群鏡頭,使用135底片(35mm),屬於光圈先決模式,光圈從F2.8~F22,快門則為自動快門(最高為1/500)。
焦距從0.85m~無限遠,這邊比較特別的是,似乎有標示是公尺(m)與英呎(ft)兩種版本,我這台則為標示為英呎的版本。

iso值可手動調整,由iso25~800。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大概只有調整的按鈕有點小,手稍微大一點的人可能就不好扳了。


這台相機大部份都會連著閃燈賣,台灣最多的大概是A11閃燈,不過閃燈我比較少用到,也就拆下來收著。閃燈取下的方式則是轉一個位於側邊的小圓盤,轉一下就可以輕易取下來了,這種方式讓我想起了Olympus O.product。

拆下閃燈後它的大小為102(w) x 64.5(H) x 40(d)mm,大小大概一手就可以握得住,體積大概和同期的Rollei 35差不多大,但是兩者間的定位頗有差距。體積小、滑開蓋即可拍的便利設計讓我現在都當街拍隨身機,它快門小聲,不易被發現,也頗為方便。

我這裡有部分A11閃燈的資料:
它只能供給Olympus XA和XA2使用,充電大概要7秒,iso值100的情況下有效距離是2.5m(8.2ft),iso值400則是5m(16.4ft),需要一顆1.5V的AA電池。

大小為60(H) x 36(W) x 33(D) mm,重量為65g。







我挑相機時除了相機本身的可用性與外觀之外,有時候還會特別注意有沒有說明書。雖然大部份的說明書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得到,但是也不全然都可以找到,且說明書介紹得比較詳盡,有規格疑問的時候大部分都能夠得到解答。

不過這次這台外觀上是沒那麼優良,但是功能完好,從外國ebay找來的;寄來的時候還有股放置櫃子很久的味道,一開始還有點害怕會影響相機本身,不過試拍之後就放心多了。

它是以光圈先決的模式拍攝,快門則為自動快門,稍微可惜了點。若是在室內幾乎難以使用iso值400以下的負片拍攝,但是可用調整iso值來增感或是更換較高iso值的底片就可以避免快門不足的情形。




稍微特別的一點是,它的快門鈕是紅色的小方格,會讓我想到Agfa 1035(俗稱的大紅鈕)也是有著紅色按鈕的相機。
它的快門輕,聲音又小,比起Olympus其他相機來說,真的是輕微多了。

蓋子的上方有小小的止滑線,方便作滑開的開闔,不過要打開背後片匣的時候記得要關緊,不然會卡住。
有許多人說右邊計數器旁的過片轉盤很有味道,在過片時很有真實感,它的聲音的確也不小聲,但是也是很自然的一種捲片方式。







1979年代Olympus專注在研發「小而輕,放在口袋也輕便、不容易去在意它」的便利相機,而這一系列比較具有標的性質的就屬XA、XA2、XA4這三台。

大概介紹一下:
這是官網上XA的照片。

XA是1979年開始生產的,這台的色彩層次豐富,鏡頭依舊銳利(我個人是覺得比後來的mju喵系列來得銳利又優秀),也是第一次Olympus採用大部分零件為塑料製造的相機,讓他徹底的輕便化。

這台則為官網上XA2的照片。


簡單的介紹一下XA2,為了使初學者更容易上手相機,因此功能又稍微簡化了些。它具有自動曝光的功能,是測距三階段對焦,鏡頭為D Zuiko 35mm f3.5。XA2還曾經獲得good design大獎的榮譽。

XA2一共有四種顏色,另外三種顏色如下:
在台灣不會很難找,最近各種顏色皆有看到人在販售。


最後是1985年發售的XA4。

據說這台相機在當時只有發售一年,因此數量稀少,他是自動判定iso值,使用的鏡頭是Zuiko 28mm f3.5,測距七個區段對焦,最近對焦距離為30cm左右。可惜的是除了估焦以外其他都是自動化,所以在光圈、快門無法掌握的時候稍微有點擔憂。










這次試拍照不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是拍期間天氣狀況很不好,加上使用的底片為Kodak color plus 200,iso值似乎是偏低了,所以室內就快門速度容易不夠快,顏色上也比較不好看。


Kodak color plus 200/Olympus XA
Hsinchu 新竹

麥當勞,XA的發色似乎沒什麼問題,也滿濃郁的。



Kodak color plus 200/Olympus XA
Taipei 台北 士林
這天下著細雨,與朋友去吃飯,餐廳戶外拍攝的。
藍色與黃色的牆面顏色也不錯,可惜天氣陰,不然肯定更好看。



Kodak color plus 200/Olympus XA
Taipei 台北 士林


路邊賣烤地瓜的阿伯,路過就偷拍他一下。

Kodak color plus 200/Olympus XA
Taipei 台北 永和


家附近,對焦在騎機車的婦人身上。
高速移動的車輛似乎也形成有意思的殘影了。



似乎也有不少人是因為XA系列發色濃郁的特點,來使用它拍攝比較LOMO風格的照片,XA的確是發色特別濃郁,XA系列的相機在這點的確是與其他系列的相機很不同,有時拍攝起來也會產生暗角,也許是球形鏡面的關係。

XA系列常與mju系列最比較,但是兩者間的使用性及定位其實還是有差異存在,XA這台本身是RF機,主打輕便型RF,XA2~XA4這幾台則為自動型,那時候出的相機還只將焦點放置在輕便化攜帶,致力於改善重量給予人的感受,且還沒有受到全面自動化與數位化的衝擊。與後期1991年後開始生產的mju系列相比,mju系列更為定位在隨手及拍的目標之上,功能也添增了更多方便的項目(例如全auto的反應我覺得是比XA系列好上一點)。


1981年後幾乎是自動化相機的時代,所以1981年後的AF系列都朝向自動化、生活化前進,AF就有防水的功能。1994年生產的LT系列風格就與XA不太相似,發色偏純粹乾淨,但是成相依舊很銳利。

我對於XA、LT、mju的評價與鏡頭發色也如同時期的排序,大約呈現XA系列>>LT系列>>mju系列,這可能也跟個人喜好有關係吧,但是mju系列在鏡頭漏光與成像不銳利也是著名的事實。

不過mju系列自從1991年開始生產後,的確也生產不少台,據說mju系列一共生產了兩千五百多萬台,可見自動傻瓜在生活上的魅力有多大。單mju1991年所生產的就突破五百萬台。mju系列持續生產到2003年為止,最後一台則為mju III(市面上倒是比較少見了)





前兩天拿著XA,狠下心想試試看iso200增感2格的效果(笑),我想色彩上可能會有點猛吧,畢竟它原本就很濃郁了,真不知道我那時候在想什麼。
今晚會去拿照片,下次再來寫一篇使用感想。

留言

  1. 您好,我從朋友的相機櫃裡得到一台XA,因為很老舊 所以不敢用力扳,
    想請問您要如何打開底片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攝影雜談]Olympus OM-1開箱。

[攝影雜談]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Olympus Pen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