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談]Olympus OM-1開箱。




今天是Olympus OM-1的介紹,與相機相遇要靠緣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有緣吧。









剛好介紹手邊一台黑色的Olympus OM-1,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這台沒有"MD"字樣;
如果有的話,會標示在鏡頭右方。

也代表這台就是一開始Olympus 出M-1被萊卡抗議後,於1973出的OM-1,最早的一台;1974年年所出的OM-1 MD才開始可以使用捲片馬達器,所以1973年出的這款只生產了一年,也代表它距離現在足足有38年了。


M-1於1972年生產,OM-1則是1973年生產,1974後的就有MD字樣了,1979年時推出OM-1N,同時OM-1與OM-1D停產,直至1987年OM-1N也停產。



OM-1N與OM-1MD的差異在於,安裝捲片馬達器時不用拆開底部。

















不過OM系列的歷史相當長,下次也會有一篇細說OM歷史,其實OM的小前身是1971年所生產的Olympus FTL,配有42mm的鏡頭,是Olympus預開發海外市場所創造的相機,接下來才是1973年的M-1出現。


不過這台也鮮少被人知道,它一共有六種可替換鏡頭,從28mm~200mm的焦段都有。


這台則是M-1的樣子。





而這就是今天主要講的OM-1,銀機的模樣。


這台則是我這台,黑機的模樣。
以上圖片皆出自於日本Olympus官網。


還有當時的廣告海報。

OM海報的素描解析。


Olympus OM-1推出時在當時號稱最小、最精巧的35mmSLR相機,除了不能更換取景器之外,其他點都相當優秀。


OM系統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當時幾個訴求:當時的SLR既「大」、「又重」、「快門聲又惱人」,OM系統改善了這三個缺點,也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小最輕量的相機;而且儘管體積縮小,在零件的金屬使用上也不允許置換成較廉價的材質,仍然使用鐵來生產,不與便宜材料妥協。

OM-1生產時有多項創意與硬體上的改良,像是新的空氣避震器,五菱鏡的加工技術,表面防繡處理,耐熱、耐磨等技術,讓它成為當時受到注目的一台相機。


雖然OM系統在1979年推出了OM-10、OM-20等AF(自動化機型)等機種,也算延續OM系統,不過這一系列為了使機身更輕巧,採用較多的塑料,也比較沒有手動的樂趣,算是自動傻瓜相機前,數位相機發行前的過度期吧。









為了紀念OM-1發行20周年,曾經推出黃金製的OM-1,限量25台,其中前24台搭配的鏡頭是50mm f1.8,最後一台是50mm f 1.4,這25台並未公開發售,而是送給了Olympus 25個經銷商,還有Olympus生意的朋友。

(這金真是不可思議的金啊,有股濃濃的.....有錢人的味道。是種分量十足的金感。)







其實講到OM系統,難免要談到Olympus的靈魂人物-米谷美久,他發明了Pen系列、OM系列、XA系列,甚至是往後數位m4/3系統的概念,他都佔了相當大的份量,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也帶領Olympus突破一個個新目標,不斷的創新。



但是此篇主要不是在談Olympus整體歷史,所以有興趣了解米谷美久的人請先參考這篇:[攝影雜談]Olympus Pen FT(Pen的歷史)-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











直接先從頭來談起:


OM-1整體大小是136 mm x 83 mm x 50 mm,重量為490g。


鏡頭拆卸下來,可以看到裡面相當明亮,反光鏡乾淨。
鏡頭右側邊有反光鏡鎖定鈕。





幾乎沒看到瑕疵,只能說真是很幸運能擁有它。


OM系統的標準鏡(50mm)有三種:
50mm F1.8 F Zuiko Auto-S 6 elements  in 5 groups.--
136mm x 83mm x 81mm (5-3/8" x 3-1/4" x 3-3/16") : 680 gr. (24.0 oz.)

50mm F1.4 G Zuiko A u t o - S  7 elements in 6 groups.--
136mm x 83mm x 89mm (5-3/8" x 3-1/4" x 3-1/2")  : 740 gr . (26.1 oz .)

55mm F1.2 G Zuiko Auto-S 7 elements in 6 groups.--
136mm x 83mm x 97mm (5-3/8" x 3-1/4" x 3-13/16") : 820 gr. (28.9 oz.)


其中55mm f1.2這顆現在在台灣少見了。
一般來說f1.4那顆鏡頭品質似乎不是很穩定,很多人都說要將光圈縮至1.8,畫質的感覺才會比較好。

據說有顆 ZUIKO MACRO 50mm f3.5 最近距離達到0.23,超近。


OM系統具有龐大的鏡頭群,其中也有魚眼鏡頭、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甚至是望遠鏡等等...
其中知名的為28mm、35mm、50mm、135mm的鏡頭,都是品質相當不錯的鏡頭。


目前在各大拍賣網上流通的鏡頭少之又少,其中廣角鏡也相當貴...也很難找尋。










來從上視圖看一下鏡頭,OM-1的設計很有趣,最下端,也就是最接近機身的地方是快門控制環,快門數最快是1/1000,有B快門;其次是距離估算環,兩測凸鈕案下旋轉及可拆下鏡頭;再往上是焦距環,它距離是0.45m~無限遠。

剛看到它快門環設置在這裡時也覺得很新奇,使用久了其實也覺得在這裡設置還滿順手的,不過機身上的iso轉盤一不小心倒是會被誤會是快門轉盤(笑)。

說明書上的圖註明了取下的按鈕與方向。









最前端是光圈環,最大光圈為1.8,最小光圈為16。











這就是機身上方的iso轉盤,iso的設置可以從25~1600。

它必須按下快門鍵下方的小圓鈕才可以調整iso,不然平時是鎖定狀態。過片桿旁邊的就是計數器。另外它過片可以轉150度,準備角度30度,OM-2之後的過片桿則是轉到130度。













左側,在篇上方有大大的OM-1字樣。

那OM-1字樣的下面,ON、OFF是打開或關閉測光的電源,其實這也可以說是種省電裝置,不過目前OM-1專用的電池已經停產(就是px625),也因為它使用的是1.35V電壓,市售也沒有電池可以取代,我通常都是肉眼測光,或是另備測光錶;另種方法則是可以使用一種銅製的減壓套,據說可以成功將較好買的LR44減壓到1.4V以下,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看看。

而它的測光系統是中央測點、平均測光。


如果測光功能正確,可使用,從觀景窗看起來是這樣:





再回到快門鈕前方, 機身上,有個調整的小鈕,可以正面往左90度做旋轉,其實這是捲片鎖定的轉鈕,轉到R就可回片,轉直立就是鎖定。在最後拍完回捲時記得要轉下這回捲鈕,不然很容易讓底片斷在裡面,那就相當可惜了。








打開背殼。

看起來也是相當乾淨,完好。


觀景窗的部份,相當明亮。
OM-1的取景範圍97%,取景範圍0.92x,算是OM系統中最好的;OM-1~4的取景範圍都是97%,但是OM-2的放大倍率是0.86x,OM-3~4則是0.84x。

OM-1不能更換取景器,也正是這個原因降下五菱鏡,才讓觀景窗如此明亮,全幅的視野真的很遼闊。







最後是機底,有電池室、腳架孔與皮套孔,電池室與腳架孔必須使用硬幣轉開才可以使用。右方則有Made in Japan的字樣與相機編號。





當然這次也先試拍看看了,使用的是Kodak color plus 200的負片測試,不過這幾天天氣不佳,照片的成果沒有很好。


這張是午後外頭微陰,偶爾有陣雨時拍攝,不過畫面看起來頗不錯,玻璃桌面的質感與陶瓷盤各有表現,光線下的玻璃具有各種折射,而盛裝蛋糕的白瓷盤則平滑而淨白;也有把奶油綿密的質感與部份灑上糖霜的感覺補抓到。





光圈值為2.8,以平均測光來說這樣算不錯。

其實我也滿少光圈值開到2.8以上,多數時間都會開到光圈值8以下,通常只有在微暗處沒帶腳架出門時,才會開較大的光圈提高快門值,或者拍攝較為商業性的東西才會開放到大光圈,不過開這麼大我還真有點不習慣。



在室內試拍EPL-1,只能說OM鏡頭下的立體感真令人心動,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底片的感動,那種質感與數位相機不同,多了一股像是生物般,潤澤的氣息,也會不自覺的把焦點放在目標物。


我一直認為底片這種由水而生的物質,在經過仿生的階段後誕生,如同自母體產出影像,這種過程賦予了底片特有的濕潤水氣,那種水氣存在於大氣(aura)之中,在潮濕的亞洲國家特別能夠感受。

在底片的沖洗過程之中會經歷過浸濕、顯影、定影等過程,最後還得水洗,也許是底片經歷過水的長途洗禮,才誕生出如此特別的氛圍感也說不定。







陰天的室外拍攝路旁的斑鳩,光圈值應為4,很喜歡這種樸質的色調,淡淡的,又很貼近人。可惜的是陰天真的不適合拍攝,只能在大光圈的條件下提升快門速度,但清晰焦段又會變得相當短之中作取捨。




在室內測試大光圈:


這應該為最大光圈,光圈值1.8。




這張光圈值則為2.8。



這幾天雨天,在大雨的情形下,沒什麼機會到戶外去拍些照,很可惜。只能在家測試一下,不過由於室內比較昏暗,快門數都只有在1/4~8間。值得一講的是Kodak的底片真的很優秀,在這樣的光線下還是可以維持很美的紅、黃、淺藍,Kodak的底片還是很值得使用下去。





OM-1的介紹就到這裡,感謝你收看漫長的介紹,下次會寫關於OM系統的歷史:)。










這邊有OM-1的說明書可以下載:
http://downloads.fotosource.com/public/camera_manuals/Olympus/35mm/OM1.pdf


其他不錯的資料來源:

美形少女OLYMPUS OM-1

日本人所解析的網站:

OLYMPUS OM-1シリーズ


延伸閱讀:

米谷美久先生與Pen的歷史:
[攝影雜談]Olympus Pen FT(Pen的歷史)-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

同樣是米谷美久提出概念的Olympus XA:

[攝影雜談]袖珍型的輕型相機-Olympus XA開箱。

留言

  1. Hi, where can we get the PX625 battery?

    回覆刪除
    回覆
    1. Hi, the px625 battery is out of production. :(

      刪除
  2. 我也剛入手了一臺, 正在到處看這部機子的介紹。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攝影雜談]袖珍型的輕型相機-Olympus XA開箱。

[攝影雜談]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Olympus Pen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