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談]Olympus O‧Product,一台重新帶起復古相機機殼風潮的相機。

Olympus O‧Product

1988年發售,日本國內及國外一共限量兩萬台,在當時造成一股熱銷的狀況;這台在推出時是以非熱愛相機的人的另種角度作為思考構想,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品。

圖片出自日本Olympus官方網站













那個時期生產的相機幾乎可以說是全面性的以自動化為首要目標生產了,這台相機的規格為35mm全自動對焦式快門相機,鏡頭是Olympus 35mm F3.5,三群三片,對焦為AF鎖定,範圍從0.65m~無限遠,快門由1/45~1/400秒,最高快門速可以說是不高,程式控制曝光EV9(F3.5,1/45杪)~EV15(F9,1/400秒),iso範圍25~1600,令人注目的外接式閃燈在光線不足時會自動補光,充電時需2.5杪(使用鋰電池)或4杪(鹼性電池)。

另外觀景窗在測距時距離不足,或是光線太暗會顯示警告。

大小則是本體寬99 x 高 82 x 厚 45 mm,閃光燈為48 x 75.5 x 46 mm。有電子式自拍器,需12秒,是自動上片、捲片模式,拍攝到一半亦可往回捲。





後背背殼有寫著:
ALUMINUM BODY
A.D.1988 TOKYO JAPAN

然後下排會寫著xxxx/20000,代表你這台是限量兩萬台中的第幾台。

打開背蓋裡面還有寫:
A now concept in product design. Olympus O‧Product.
Functional imperatives molded to artistic form. A camera shaped with simple lines, elegant contours.

這台外型相當精美,網路上應該還可以找到許多圖片,現今應該還流傳許多作為收藏用的O‧Product





引用山中 俊治〈坂井直樹與「小白兔」〉文中一小段落:
當時,幾乎所有市面上的照相機,都是黑色塑膠機身。以光學的原始功能來說,這是非常合理的設計。不要讓無謂的光線進入機身內、在拍照的瞬間要能夠穩穩的拿在手上、儘可能不要讓被拍攝者注意到相機的存在......若單從上述角度來看,做成曲面、握起來很順手的黑色機身,以工具來說是非常合理的設計。

但是比起物品本身,坂井更重視物品主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它的感覺。因為拍照只是一瞬間,人們有更多時間其實是在接觸相機本身。像是把照相機拿在手上,或是掛在脖子上對著其他人。拍照時及拍照前後與人的應對進退,其實就是透過照相機和他人進行的一種溝通。


「小白兔」指的其實是一位當年二十一歲的女性,當時她還給人少女的印象,所以被水工作室(Water Studio)的工作人員戲稱為小白兔。她認為在當時為了追求景深縮到最小,讓傻瓜相機本身在許可範圍內縮小鏡頭的口徑,讓做出來的成品就像是一個挖了小洞的黑色固體,靜靜的拿出使用,在靜靜的躺回皮包。

當時她最喜歡的相機機型反而是古董相機的機型,這不代表他喜歡的是古董的裝飾或事物,但是在相機本身美感的認知之中,對他來說一定有著某種程度的美感。





在小白兔與山中不斷對談後,了解了小白兔口語中的意思,由於小白兔本身不是對於攝影或相機器材有目標的追求與使用的人,所以她對於相機的評價不會在於功能上的優良,而是會在於外觀上的評判直覺。文中山中說到:「這時我才恍然大悟,人們對於照相機這種工具的心理層次,其實是建立在多層次的鏡頭與金屬環上。」


所以原先他們所追求的也可以說是全面復古化,但在解構內部電子化零件後,還是決定由外觀著手。這台1988年限量生產的相機在短短兩星期內就接到遠超過兩萬台的訂單......只好緊急採用抽籤的方式決定,據說還成為當時的大新聞。姑且不論其商業上的成敗與否,至少在海外大受好評。現在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首,成了各地博物館的館藏,若是說O‧Product促成金屬機身在市場上的大復活,這點是絕對無庸置疑的。

文末山中還說:「正因為是電子時代,我們就來把機械之美當作符號,自由靈活的運用它吧!我們所做的事無疑是對製造業者的挑釁。但這個意圖在與功能結合之後,正以非常健全的狀態傳承了下來。」






O‧Product在當時引發長期性的復古風潮,它本身的設計也是相當用心;鏡頭與平常外部呈現的功能一並整合在圓裡,整台相機本體以圓柱形式為象徵,透過山中先生的設計讓相機本身的各部功能呈現平衡的美感,由最簡單的方與圓結合,直至現在我們仍然看不膩這台相機,在當時眾多相機不斷在追求功能性時,O‧Product則逆向操作到一般民眾最初的角度去思考,也代表一種普遍性認同的美感。

它也算帶起小型電子化相機的流行,也創造了在當時時代的一種走在流行間的想法,在消費者心理這部份來說,它確實掌握住在當時往科技不斷發展的年代之下,民眾最初的想法,也採用了限量生產,讓相機本身販售的情形相當好。



這是當年發售的宣傳海報,可以點擊放大觀看


皆出自Olympus日本官網


雖然像是這台的可拆式電子閃光燈,以另外加裝的連接器,讓管線故意露出來,分離式大型切換式鏡頭(cut lens)提升閃燈的擴散性能,是當時在改良的一個創舉,但是在規格介紹也可以仔細看出來,它也並不算特別優秀型的產品,它代表的是新式的美學與風潮,光是這一點即可充滿代表性與意義。

以商品設計來說,外型極其追求金屬的復古美感與整體平衡,但是又欲求保留復古式的按鍵或使用形態,例如原先不斷改變希望快門聲減低的新式相機,在O‧Product的設計上,金屬發出的快門聲反而使設計團隊大吃一驚及振奮,這是一種對於傳統相機的情感表現,也代表在追求商品改良的情況下,仍舊要保留對物品本身最直接的一種情感感受。

O‧Product原先設計者也想保留傳統計時器的模式,但當時已經全面電子化,機械式計時期也已經沒有人在生產,使用另種零件又顯得過於費工;因此復古的部份只有保留快門聲響的維持(設計團隊算是故意製造成能夠發出像反光鏡反彈造成的快門聲響)。但常使用老相機的人就會知道,其實我們常常會觀看計數器的行進,提醒自己拍攝的張數,對於金屬的快門聲也是只有老相機才有的感動;而現在的數位相機製造的電子快門聲,仍舊無法取代那種像是「喀嚓」一聲即可將影像剪入眼前畫面的美好。






藝術品可以成為商品,但是商品要製造得能夠成為藝術品則還有一段距離。就像這台相機的造型至今仍很耐看,也算是設計得相當成功了,就像最近我男朋友特別喜歡他的Rollei 35 TE,那是台以一般男性的手掌即可單手將它擋住、既小,外觀與內部零件又設計得精緻而不浪費空間的一台相機,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查看它的模樣,它是屬於可以形容外觀相當「標緻」的一台相機,就像台藝術品。

就算現在全面進入數位化的時代,但在過去這幾台相機也曾引領時代的風潮,值得永傳頌啊。














介紹這台相機其實也很涉及主觀性及客觀性的問題,一來是筆者是學習設計相關的,二是我並不算是所謂的器材控,我對於一般人所追求的外在價值(例如相機本身的性能好、鏡頭本身達到頂尖的鍍膜水準等等)並不特別感興趣,我所專注的比較再於內在價值的部份,像是我對於Olympus所生產的鏡頭發色與感覺特別喜歡,雖然不到每台相機都一定要使用Olympus的偏執程度,但是在喜好上我的確是很喜歡Olympus各種系統所生產的相機、鏡頭、以及它們的故事。

所以在介紹這篇時我也思考過關於「以一台相機而言,這台相機是否堪用以及達到所謂歷史留名的銘機水準等等的念頭」但是最後我仍然在以設計與時代意義上來說它的確是台在當時風靡的一台相機的情況下,才開始想寫下關於這台相機的種種。



我以我對我相機也會有情感的角度,就像是小白兔所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對這台相機的來由也相當有共鳴吧,希望各位有使用老相機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對於手中相機的一種情感,還有使用它的意義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攝影雜談]Olympus OM-1開箱。

[攝影雜談]袖珍型的輕型相機-Olympus XA開箱。

[攝影雜談]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Olympus Pen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