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雜談][Flexaret VI]恰似歐洲的那一抹陽光。




Flexaret VI

Kodak Ektar 100


難得擺了自己的照片,不過我也不屬於好看的類型,沒關係。






Flexaret VI拿到手後一直都沒有機會寫開箱與介紹文,試拍的幾卷倒是偷跑了。

這卷其實已不屬於試拍了,只是這台從到手後就稍微有點命運多舛,原賣家說機況正常,結果到我手上的時候快門出了問題,前前後後維修與詢問了好幾次,至今與這台的相處模式則是「看它心情吧」,有時候一張有一張沒有觸發快門,有時候又完全正常,最近的一次維修估價要千多元,於是讓我先擱著,碰運氣使用它了。

個人滿喜歡配上Kodak Ektar100這卷負片的時候的色彩,雖然120片幅的底片我拍得不多,不過比起Kodak Portra 160來,他表現的色彩更細膩、更貼近生活。可惜的是這捲我忘記底片裝的iso值是100,讓他多曝了一點,因此畫面稍微偏亮了(過曝一點了)。





我個人其實也不是很懂所謂的德國鏡頭味之間的確切差異(原諒我這方面的觀察力實在是微弱),在那個歷史時刻,經過戰爭的洗禮或更迭,很多大小廠或是鏡頭設計圖都在不同廠家流串,同時出產的鏡頭也累積相當多的數量與種類,直至現在我也研究不清當時到底有多少公司,或是我接觸過、看過哪些器材。

個人滿喜歡這台Flexaret的味道,它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現在以分為兩國)的Meopta公司所生產的TLR,生產年代大概在1950至1960年間,鏡頭為Belar 80mm f3.5,有一說他結構是四片光圈葉的Tessar設計;據說是當初二戰時德軍入侵捷克,這家公司才在要求下開始生產攝影設備。





像這種味道又有別於法鏡(愛展能)那種給人一點憂鬱的色調,之前用過Mir 20mm f3.5的俄鏡,兩者給予我的感覺很類似,像是在夏日喝碗傳統檸檬愛玉的感覺。傳統手工愛玉的彈性較低,但是相對的溫滑順口,配上檸檬汁與糖水,這種微酸的甜湯比起濃郁的冰淇淋更能解渴。

部分高級品牌的德鏡,散景與畫面的有著德製工藝高品質的水準,發色也都有股濃郁,綿密的氛圍,可以說是保有高彩度與高飽和度的色彩,在銳利度上也是相當精良,因此現在市場上德製古董與機械始終可以保持著一定水平的二手價,更別說是仍在生產的產品了。

也許我喜歡的鏡頭就不是那麼濃厚的口味,雖然對色彩的飽和度擁有一定的追求,但我偏愛高明度的清爽感。雖然俄鏡在當時有大量生產,品質的把關上也處於不穩定的情況,但還是有少數幾隻是保有一定水準的評價的;且我目前碰過的品質都算是有保證的。





台北市立美術館


使用過TLR才會發現,在光線不足又沒有攜帶腳架的情形下,要手持相機看腰平觀景窗是有點困難的事。

但腰平觀景窗給予我的震撼真是難以描述,就像是在觀看燈片一樣地將眼前影像瞬即印下,那種銳利且立體的畫面讓人不得懾服於過去相機工藝的進步,短時間內人類發明了這麼多給與感動的媒介,我們不斷拍攝,不斷的想將眼前事物捕捉下來的過程中,我開始發覺——或許是唯獨操控機械相機時才會有這種感動,才驅使我不斷的持續下去。

Julia Margaret Cameron曾說:「我渴望捕捉眼前所有的美,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人類的構想或是觀察力透過觀景窗得以釋放,相機可以說只是個媒介,但對於多數人來說,操控相機的當下會特別靈敏,透過觀景窗仿佛有種魔力足以將眼前的影像攫取,因此許多人在這種情況下便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去看「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Dorothea Lange也說過:「攝影像是種教具,教導人們在沒有相機時如何看世界」,透過攝影能夠學習與觀察到的地方有太多,就像有些是稀鬆平常的活動,但你不會也不曾認真地去思考,直到透過攝影才看到真實,那就是攝影給予人學習的美好。



貓妝Cafe
Kodak Portra 160

除此之外給予我特別感受的部分就是方形(6x6)的構圖,不同的構圖法讓我看到與以往不同的視野,方形與長方形的構圖各有利弊,也有特別的表現手法,對我來說方形的構圖比較具有安全感,與物之間的距離也比較親近,很適合拍攝人與物這類的主題,比起須講求寬闊的風景攝影就比較沒有壓力。


有時候偷拍也會是很有趣的構圖。


自從拍攝過這台後就喜歡上了120片幅給予的細膩,雖說TLR相機生產的年代更為久遠,有時候也讓我在操作上比較害怕。

目前為止使用這台拍攝的數量還不多,一來是因為體積,二是這台的快門有時候會有點問題,所以我比較害怕攜帶它出遠門,加上快門最快是1/500,如果使用較高感光度的底片,萬一光圈縮到最小還是快門不夠快,那就有些麻煩了。不過我對它至今的成果還是相當滿意,先前看過其他拍攝者使用過黑白負片拍攝,感覺相當不錯,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使用黑白負片拍攝看看,搞不好又是另種感覺。



延伸閱讀:
(135mm/用俄鏡拍攝)
[攝影雜談][SPF]Kodak profoto XL 100-(五)-青青草原(上)。


留言

  1. 回覆
    1. TLR其實體積比較大,感覺也比較脆弱一點,有些好像也比較重吧
      用過之後我覺得不是很適合我,可能等我以後可以開車帶著腳架到處旅行時才適合

      不然現階段還是適合輕便一點的相機:)



      你的那台也是夢幻機啊~

      刪除
  2. 搜尋Olympus XA時意外到您的部落格,你的文章不管是照片還是文字敘述都很棒耶。
    看你的文章好像看藝術家出版的攝影集一樣,希望有機會能看到更多你的作品。

    其實你也可以出書,我看過許多攝影書,內容都沒比你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謝謝你的稱讚

      未來有機會的話是有在想要為自己做個集冊整理,類似讓自己整理兼檢討這幾年下來所拍攝的東西

      不過在攝影本身我認為還沒有到達較為理想的進步,自己還是學習的階段,所以這類的計劃會暫緩一下吧;其實我本身也還是學生,不論是攝影、文字或生活都還在不成熟的階段,目前還是先作興趣就好

      謝謝你~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攝影雜談]Olympus OM-1開箱。

[攝影雜談]袖珍型的輕型相機-Olympus XA開箱。

[攝影雜談]米谷美久的經典之作-史上第一台半格SLR-Olympus Pen FT。